
文廟又稱孔廟,是中國古代用于祭祀孔子和推廣儒家教化而興建的重要禮制性建筑,幾乎遍布全國各地。據(jù)史料記載,明代全國就有府、州、縣三級文廟約1560所,清代則增至1800多所。
牟定文廟位于牟定縣城茅陽中學校園內(nèi),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文廟系宮廷式斗拱建筑,是牟定至今保存較為完好的唯一一座明代建筑。歷史上經(jīng)過多次修繕,形成了大成殿、祭祀臺、東西廡、大成門、欞星門、泮池及池橋等組成的三進四合院落。現(xiàn)面積為2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達1394.6平方米的建筑群。是研究明代建筑藝術不可多得的實物史料。牟定文廟于1993年11月17日被公布為云南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牟定文廟建筑風格和規(guī)制,是采用南北中軸線對稱的宮廷式斗拱建筑格局。據(jù)史料記載,牟定文廟原占地面積較大,南至今茅陽中學南大門口的文廟街,北至東街口,東西范圍是面向東西兩廡向外的延伸。主體建筑包括大成殿、東西兩廡、祭祀臺、大成門、欞星門、泮池及池橋等組成。整座建造宏偉壯美,結構嚴謹,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為牟定這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城市增添了極其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
牟定文廟建筑群坐北向南,南北長67米,東西寬30余米,文廟的主進空間在中軸線的貫穿下層層遞進,有起點,有結尾,一氣貫通。它宏偉的氣勢,壯觀的格局,向人們展示著空間之美;它抑揚頓挫、起伏有致的空間系列,仿佛是一部凝重的交響樂,啟迪人們走進儒家的神圣殿堂。
泮池及池橋。俗稱“學海”泮池為長方形建筑,四周環(huán)以白玉雕欄砌筑而成。它象征著孔子講學的地方,碧波蕩漾的泮池,猶如文人所用的筆墨,象征著孔子的思想猶如汪洋般寬廣,浩瀚和深遠。池橋在文廟建筑中,有的地方叫狀元橋。在中國古代,只有文采出眾的知名人士才有資格恭敬地走上狀元橋進入孔廟祭拜孔子。泮池東西兩側對稱排列著大小相同的兩座亭臺樓閣,是勉勵生員奮發(fā)努力,日后功成名就,讀書求學的亭臺。
大成門是拜祀孔子主殿大成殿的前門。大成二字,源于孟子語:孔子之謂大成,是因孔子創(chuàng)立的學說吸收了夏、商、周三代文化的精華,形成了博大精深、影響深遠的儒家學派。大成門為單檐歇山廡殿頂建筑,五開間,這是傳統(tǒng)建筑中比較高等級的屋頂。僅次于大成殿的重檐歇山頂,頂部使用了清代最尊貴的黃色琉璃瓦,即皇頂。它是帝王及其所特別恩準人物所用的建筑規(guī)格。故大成門蘊含孔子所創(chuàng)立的儒學大功告成之意。
文廟內(nèi)是一個四合院落,院中植有古柏5棵,皆蒼勁挺拔,不知何時何年何人所植。翠柏蒼老的年輪記載著文廟的興衰往事。翠柏下有一塊方形龍板。“龍板”為中華傳統(tǒng)殿宇建筑之重要組成部分,它表示圣賢天子之佳所,蘊含飛黃騰達,升遷顯赫之意。在文廟建筑中,龍板標志著文昌學盛,民風儒雅,仕途通達。牟定文廟龍板,于一九九二年重修文廟時,選用大理石板由縣內(nèi)知名民間石雕藝人精雕細鑿而成,在雕刻成型中,龍面,龍角、龍鼻、龍眉、龍掌上的青筋等被天然石紋巧合地勾勒出來,活靈活現(xiàn),惟妙惟肖,氣勢磅礴,天然石紋與龍貌渾然一體,更奧妙之處還在于龍之雙眼天然巧合地成一明一暗,一清一濁,此乃與儒家處世觀物之“中庸思想”不謀而合,真乃一大觀矣。龍板上方是祭祀臺,祭祀臺位于大成殿前,是一塊面積為110平方米的方形平臺,周圍用大理石圍成,上飾動物、花草、樹木等圖案。祭祀臺是用于祭拜孔子活動的場所。每年九月二十八日(即祭孔日),中小學師生、社會各界都到此進行祭孔活動。
大成殿位于文廟建筑縱向中軸線后部的最高臺子上,以突出其在整個建筑中的核心地位。是拜祀孔子的主殿,也是文廟的主殿。唐代稱之為文宣之殿,到了北宋,更名為大成殿。整座大殿面闊五間,建筑量大,用料考究,規(guī)格高雅,共采用24棵碩大的柱子作為承重物構柱。大成殿正面五個開間26扇雕花隔扇門,雕刻精美,所飾古代文人生活場景圖案,充分反映了古代文人勤勉苦讀,崇尚儒學的偉大風格。大成殿中原懸掛了清代帝王贊孔尊孔的“御題”貼金匾額六塊。即康熙二十三年,圣祖仁皇帝御書的“萬世師表”;康熙二十五年御題的“至圣先師”;雍正三年,世宗憲皇帝御書的“生民未有”;乾隆三年的御書“與天地參”;嘉慶三年,御書“圣集大成”;道光二年,御書“圣協(xié)時中”等六塊匾額。充分顯示了清代帝王對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推崇備至,十年的文化浩劫,使文廟內(nèi)原有匾額蕩然無存。大成殿內(nèi)高1.6米的石砌高臺上供有一尊鑄于一九九五年的孔子銅像坐像。銅像頭琉疏玉冠,手執(zhí)象牙朝笏。體積高大,形態(tài)逼真,儀態(tài)威嚴,正額端坐,目視前方。銅像高2.36米,重約1噸。孔子銅像前,左右兩方有“石龍抱柱”兩棵,柱子上分別鏤雕成二龍戲珠,龍騰祥云的“石龍抱住”,采用浮雕的藝術手法,構思精巧,形態(tài)逼真,所雕之龍,張牙舞爪,有氣吞山河之勢。整座大成殿系宮廷式重檐歇山頂建筑,也使用了黃色琉璃瓦覆蓋,頂上依次飾有騎鳳仙人、指路仙人、龍、天馬、海馬等譯意消災避難之物。大殿瓦面、屋檐、墻體、門窗、梁架、梁柱、斗拱上施彩畫,壁畫,陰陽相間,色彩古樸、典雅,襯托出大成殿高雅、尊貴和恢宏的氣勢。增添了儒學及文廟的文運。
大成殿的左側耳房后墻上立有紅砂石質碑記三塊,分別是明嘉靖二十九年成都籍狀元楊慎所刻《楚雄俯定遠縣新建儒學記》,清乾隆十四年的《重建學宮捐輸題名碑》和清光緒六年的《重修學宮碑記》。這些碑碣對考證牟定建制沿革和始建儒學的情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有清康熙 年由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張玉書敬奉的《至圣先師孔子贊》殘碑一通。此碑文主要贊頌孔子的治世之道,為人之德,勸誡世人學習圣人以仁治國,以德處世的思想。據(jù)史料記載,清代文廟所立“至圣先圣先師孔子贊碑”和“孟子贊碑”應聳立在文廟大門兩側。碑文內(nèi)容為統(tǒng)一格式(由皇帝親自撰寫),統(tǒng)一書寫制式(由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張玉書奉敕敬書)。這是入主中原的滿洲貴族為了統(tǒng)治的需要,積極漢化提倡儒學教育的產(chǎn)物實物見證。具有較為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碑文內(nèi)容452字,書法剛勁有力,楷書印刻,對考證牟定教育的發(fā)展和儒學的興起有重要的作用。
文廟的東西兩廂,原是體現(xiàn)“廟學合一”的兩廡,兩廡原是供奉祭祀孔子學生72大賢木質牌位的殿宇,民國時期兩廡曾作為國民黨牟定縣黨部舊址,后東廡被改作縣民眾教育館。1945年新中國成立后,兩廡又作為學校辦公室,教師宿舍和學生實驗室。如今,整個文廟已由牟定縣文物管理所管理使用,成為境內(nèi)外各界群眾參觀、敬仰的場所和表達思古懷舊的休閑娛樂之地。
牟定文廟歷經(jīng)四百六十多年的風風雨雨,歷史的滄桑巨變,而得以保存下來,為人們研究我國古代尊孔崇儒的歷史,研究牟定明、清建筑風格和藝術提供了難得的實物史料。如今,牟定文廟已成為牟定唯一一塊祭孔圣地而聞名彝州大地。成為境內(nèi)一處優(yōu)秀的人文景觀而深受人們所喜愛。